领导干部对当前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和建议
作者:中央党校 林 梅
★解密1415★
[摘要]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决策者, 也是政策执行者,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对中国社会形势的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体上,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较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和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主要体现的认识比较一致,对党的指导思想如何表述还存在分歧;当前最为关注的改革首选“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迟滞排在“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问题”的首位,且改革突破点在于“加快领导体制改革”和“扩大党内民主”;改革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首选“大幅度改善民生”。
[关键词] 领导干部 社会形势 体制改革 国家认同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决策者,也是政策执行者,他们的思想状况及对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了解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看法,中直机关党校课题组于2012年5月对在校学习培训的30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64份,其中,有效问卷35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从样本分布的情况看,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基本上可以反映领导干部对当前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
一、调研情况概述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领导干部中,在有效填答者中,在性别分布上,男性235人,占68.9%;女性106人,占31.1%。在年龄分布上,超过一半以上的领导干部的年龄在40-49岁之间。其中,年龄在39岁及以下的92人,占26.0%;40-49岁的184人,占52.0%;50岁及以上的78人,占22.0%。在干部来源上,来自中直机关的领导干部共204人,占60.7%;来自地方的领导干部共132人,占39.3%。在职务分布上,司(局)级的领导干部28人,占8.0%;处级干部268人,占77.0%;科级干部52人,占14.9%。
二、基本看法与建议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认识比较一致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问题,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来说,选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303人,占85.4%;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283人,占79.7%。另有189人(53.2%)选择“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42人(40.0%)选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在所有填答者中,有301人(84.8%)选择“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有266人(74.9%)选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258人(72.7%)选择“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107人(30.1%)选择“也包括毛泽东思想”。
相对于前两个问题的认识较为一致而言,部分领导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其中,在有效填答的192人中,有87人选择“以人为本”,占45.3%;37人选择“公有制占主体”,占19.3%;26人选择“生产力高度发达”,占13.5%;24人选择“共同富裕”,占12.5%;18人选择“社会和谐”,占9.4%。上述结果表明,不同领导干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出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侧重于发展的标准,有的侧重于共同富裕的标准,有的侧重于更高的标准,即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对“党的指导思想”如何表述存在分歧
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如何表述,领导干部存在着一定的意见分歧。在有效填答的327人中,近1/3的领导干部认为,毛泽东思想不应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体来看,选择“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有129人,占39.4%;选择“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103人,占31.5%;选择“坚持以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56人,占17.1%;选择“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39人,占11.9%。这说明,领导干部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明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但同时也要看到,领导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提法的认同程度还不尽相同,可以说认同的还不占多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进一步研究和宣传。
3.对“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主要体现”认识比较一致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主要体现”问题,大部分领导干部对此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有部分领导干部认识比较模糊。其中,选择“党管干部”的有320人,占90.4%;选择“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有312人,占88.1%;另有57人(16.1%)选择“党代行国家机关的某些职能”、52人(14.7%)选择“党制定法律”,而这两种认识都是不对的。由此可以看出,领导干部在主政一方的过程中,出现的党政不分、地方党委越俎代庖制定法律规章等职能错位现象,与领导干部的认识模糊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而且“党管干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何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实现党管干部的法律化、制度化,用制度来管好人、用好人,避免出现“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则尤为值得关注。
4.政治体制改革迟滞排在“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问题”的首位
关于“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迟滞”(273人、77.1%)、“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242人、68.4%)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对滞后”(192人、54.2%)。其余依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186人、52.5%)、“动摇改革开放的道路”(133人、37.6%)、“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4人、23.7%)、“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出现偏误”(73人、20.6%)、“社会主义改革的优先顺序出现颠倒”(56人、15.8%)、“各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47人、13.3%)、“其他”(18人、5.1%)。
由此可见,相当多的领导干部认为,在可能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因素中,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将是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上述三个方面的改革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此,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加快改革而不偏废其中某一个方面,方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大局,为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通过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为更好地推动各方面的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支撑。另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认为,一旦我们动摇改革开放的道路,或是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且,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都认为,各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很小,不会影响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全局,因此不足为虑。
5.认为当前改革“进展正常”的不足半数
各级领导干部“对当前改革的总体评价”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在有效填答的341人中,认为“进展正常”的有147人,占43.1%;另有103人(30.2%)认为“进展太慢”;37人(10.9%)认为“进展太快”;认为改革“略有倒退”或“没有进展”的分别有31人、23人,二者合计占15.8%。这一方面说明,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且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这是导致领导干部认识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领导干部对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同,且判断标准不一。纵观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进程,每一阶段都围绕某些核心问题展开。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明确下一阶段我国改革的重点和主要问题。
6.国企高管、演艺界人士、私营企业主成为改革获益最多的人群
关于“近年来改革获益最多的人群”问题,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意见比较集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国企高管、演艺界人士和私营企业主。具体来说,问卷共列出了十类人员,由被调查者选择三项,并按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在排序第一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国企高管”(245人、69.6%)、演艺界人士(41人、11.6%)、私营企业主和公务员(二者并列第三,各30人,占8.5%)。在排序第二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私营企业主”(142人、42.0%)、演艺界人士(91人、26.9%)、国企高管(70人、20.7%)。在排序第三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演艺界人士”(133人、42.0%)、“私营企业主”(79人、24.9%)、“公务员”(35人、11.0%)。从三项选择合计的情况看,“国企高管”(89.5%)、演艺界人士(75.3%)、私营企业主(71.3%)依次排在了前三位。
应该说,注重以人为本,始终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下层人民的利益,避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和严重的社会分化、阶层对立甚至对抗,是我们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的根本要求。改革涉及到每一个层面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调整。无论改革的动机和进程如何,改革的成败与否最终要看改革成果惠及了多大范围的人群,得到了多少社会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并没有从改革中获益或获益很少,改革就难以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持久性。在改革进程中,中下层社会成员的利益尤其值得关注。一方面,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社会成员,由于对社会政策制定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较弱,因而往往是利益关系调整中容易被忽视、遗漏的社会群体,也往往是改革进程中实际利益受损程度比较大的社会阶层。另一方面,中下层社会成员又是数量较为庞大的人群,有着明显的社会影响面,没有这一部分群体的支持,改革发展就会面对严重的阻力。[①]例如拉美国家在推行自由化改革时,是以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为根本出发点的,但新自由主义旗下的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整整十年的发展中,仅仅维持了拉美经济年均2.4%的增长率。[②]即使这样的增长率,增长的成果最终还是为少数人占有,这就不能不引起人民的反对。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也是如此。苏联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结果只是少数官僚特权阶层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只为少数当权者谋利益的执政党必然被人民所抛弃。而印度人民党在2004年的大选中失利,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失去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与城市弱势群体的支持。据2003年统计,印度10.3亿人口中有4.3亿人为绝对贫困人口,占人口80%的中下层社会成员在改革中没有受益。[③]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社会中出现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与一部分改革获益群体处于严重的社会冲突与对立,那么,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堪忧。而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情绪,尤其是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如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焦虑甚至群体性愤怒、少数社会成员的“仇富”、“仇官”心理等,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7.当前最为关注的改革首选“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关键在于“加快领导体制改革”和“扩大党内民主”
关于“对当前哪一方面的改革最为关注”的问题,有161人没有回答。在有效填答的194人中,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人最多,有105人,占54.1%;其次是“收入分配改革”,有23人,占11.9%。至于“当前深化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点”问题,在有效应答的222人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加快领导体制改革”(68人、30.6%)和“扩大党内民主”(60人、27.0%)。其余依次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36人、16.2%)、“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18人、8.1%)、“处理好党政关系”(13人、5.9%)、“提升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13人、5.9%)、“强化舆论监督”(9人、2.5%)、“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作用”(1人、0.3%)。
8.改革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首选“大幅度改善民生”
关于“今后一段时期改革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问题,大多数领导干部比较认同以下四种观点,即大幅度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依法治国。具体来说,问卷共列出了九大选项,由被调查者选择三项,并按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在排序第一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保持社会稳定”(194人、54.8%)、“大幅度改善民生”(52人、14.7%)、“依法治国”(39人、11.0%)。在排序第二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大幅度改善民生”(88人、25.4%)、“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83人、24.0%)、“促进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53人、15.3%)。在排序第三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大幅度改善民生”(85人、25.1%)、“促进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59人、17.5%)、“依法治国”(55人、16.3%)。从三项选择合计的情况看,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大幅度改善民生”(63.6%)、“保持社会稳定”(54.8%)和“促进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31.6%)、“依法治国”(26.6%)。
9.超过半数的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较好,多数人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超过一半的领导干部认为“非常好”、“比较好”(共186人,占52.4%),但选择“一般”、“不太好”、“很不好”的共156人,占43.9%。关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问题,有51人没有回答。在有效应答的304人中,选择“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有192人,占63.2%。另有59人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占19.4%;46人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占15.1%,7人选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占2.3%。由此看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0.1/3的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点是“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关于“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点”问题,1/3的领导干部认为是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体来看,在有效应答的277人中,选择“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93人,占33.6%;其次是选择“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81人,占29.2%;第三是选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63人,占22.7%。此外,选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分别为26人(7.3%)、5人(1.4%)、5人(1.4%)、4人(1.1%)。
11.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反腐败工作成效不理想
腐败行为是侵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毒瘤,也是广大民众切齿痛恨的。近年来,在某些重要领域如国土、金融、建设等部门,官员腐败的大案、窝案、要案频发,涉案金额动辄上千万、上亿元;加上“三公”经费支出不透明,尽管有的地方政府发出红头文件,禁止在公务接待中使用高档酒,但是公款吃喝风仍然屡禁不止,引起群众的极大反感,导致政府公信力大大降低。不少群体性事件中大量“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卷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部分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信任度大大降低所引发的,希望借此来宣泄心中的不满、怨愤情绪。反腐败工作历来是我们党花大力气解决的重大问题,一经发现即予以坚决打击。关于“当前反腐败工作的成效”,多数干部认为不太理想。具体来说,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共77人,仅占21.7%;认为“一般”、“不太好”、“很不好”的分别为151人、70人、48人,共占75.8%;认为“说不清”的9人(2.5%)。至于“当前反腐败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多数干部认为,目前尚未形成对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和强大的反腐败网络,成为反腐败工作的掣肘。具体来说,选择“未形成对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的有223人,占62.8%;选择“未形成强大的反腐败网络”的220人,占62.0%;选择“反腐败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行动机制”的156人,占43.9%;选择“反腐败机构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机制”的142人,占40.0%;选择“其他”的47人,占13.2%。笔者认为,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从制度、体制机制上来监督、制约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与此同时,加大腐败行为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违法、不想违法、不能违法,才是惩治腐败行为的根本。
12.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较为明显,公平、正义与诚信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近些年来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滑坡现象。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为,跟过去相比,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较为明显。具体来看,在有效填答的352人中,选择“严重滑坡”、“滑坡较明显”、“一般”的分别为97人、179人、54人,分别占27.6%、50.9%、15.3%,三者合计共占93.8%。其余依次为:“滑坡不太明显”的6人、“没有滑坡”的7人、“说不清”的9人。由此可见,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出现的救人反被诬案、药家鑫案、“我爸是李刚”、小悦悦事件等,均突出反映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滑坡,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作为改革的副产品,如果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道德水平继续滑坡下去,将会大大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快文化领域的改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进一步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由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滑坡现象,又引出近年来全社会一直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超过半数的领导干部认为,当前概括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在有效填答的350人中,选择“已经成熟”、“比较成熟”的分别为36人(占10.3%)、153人(占43.7%),二者合计占54%;选择“不太成熟”、“不成熟”的分别为113人(占32.3%)、23人(占6.6%),二者合计占38.9%;选择“说不清”的25人,占7.1%。而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完整、系统的表述”,在有效填答的302人中,有130人选择“公平正义爱国诚信”,占43.0%;97人选择“自由公正诚信仁爱和谐”,占32.1%;31人选择“仁义礼智信”,占10.3%;24人选择“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占7.9%;15人选择“自由平等博爱”,占5.0%;5人选择“其他”。由此看来,公平、正义与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这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相契合和一致的。
13.超过半数的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的社会总体形势比较稳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居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首
关于“当前的社会总体形势是否稳定”的问题,在有效填答的305人中,认为“很稳定”、“比较稳定”的分别为7人、157人,二者合计共占53.8%;认为社会总体形势“一般”、“不太稳定”、“不稳定”的分别为67人、47人、21人,三者合计共占44.3%;选择“说不清”的6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大幅度改善民生,确保社会总体形势的稳定,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至于“当前社会问题是否严重”的问题,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房价过高、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恶化、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教育不公平、物价上涨过快、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贪污腐败、看病难看病贵、地区差距持续扩大。具体来看,认为下列社会问题“很严重”、“比较严重”的,选择“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有333人,占96.2%;选择“房价过高”、“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恶化”的分别有323人,占93.4%;选择“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有320人,占93.0%;选择“教育不公平”的有313人,占90.7%;选择“物价上涨过快”的有307人,占88.7%;选择“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有302人,占87.8%;选择“贪污腐败”的有301人,占87.2%;选择“看病难、看病贵”的有297人,占86.3%;选择“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有290人,占84.8%。余下依次为:“征地拆迁纠纷”(280人、83.1%)、“就业压力增大”(282人、82.2%)、“社会保障压力增大”(270人、78.9%)、“干群关系紧张”(258人、74.1%)、“社会风气不好”(245人、71.6%)、“劳资关系紧张”(218人、63.7%)、“经济发展方式落后”(202人、60.1%)、“社会治安不好”(143人、40.3%)。由此可见,围绕着贫富差距、房价和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存在的社会问题,成为领导干部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也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14.领导干部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的信心度不一,但总体而言,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满信心
关于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的信心度问题,领导干部对实现其中下列目标的信心较大: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三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四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对上述四项指标,选择“很有信心”、“比较有信心”的领导干部比例分别为91.8%、87.8%、85.1%、76.2%。而对实现以下目标则显得信心不足:一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二是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三是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对上述四项指标,选择“信心不足”的领导干部比例分别为54.8%、37.2%、30.9%、23.9%。此外,对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两项指标,选择“没有信心”的分别有27人(7.8%)、23人(6.6%)。不过,总体而言,领导干部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还是充满信心的,选择“很有信心”、“比较有信心”的分别有51人、255人,二者合计达87.9%。具体如下表所示。
而对于“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问题,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充满信心。具体来说,在有效应答的351人中,选择“非常有信心”、“比较有信心”的分别有141人、177人,二者合计高达90.6%;而选择“一般”、“信心不足”、“没有信心”、“说不清”的仅26人、4人、1人、2人,占9.4%。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党派可以替代,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多数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还是比较坚定的,对共产党领导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满信心。
小 结
综上所述,从调研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较好,社会比较稳定,但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不同看法。具体来说,领导干部的认识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如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其中包括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等。从这几个问题本身看,集中表现为制度问题,甚至已经出现对制度信心不足的问题。如部分领导干部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下列目标显得信心不足:一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二是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三是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刚刚走过30多个年头,时间较短,且处于大变革、大发展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认识存在分歧是正常的。第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不彻底,导致领导干部的认识不一致,比如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还不清楚;第三,发展本身带来的问题日益集中和凸显,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事实上,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集中爆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属于社会发展的常态,既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特征,也是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甚至惶恐不安,以为天都要塌下来了。正如英国工党理论家安东尼·克罗斯兰所说,“尽管物质水平和表面上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但是可以避免的社会贫困和身体疾病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许多人的选择和行动自由;仍然存在着大量社会对抗和阶级怨恨,这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表现,而且使社会缺少应有的安宁和满足感;收入和权力分配仍然很不公平,这方面的分配仍然与才智、美德、能力或智力等方面的分配密切相关,特别是获取高额报酬的机会,仍然很不平等。”[④]上述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比较符合中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因此,共同的呼声和意见都认为,应加快制度改革步伐。事实上,中国发展至此,已出现了“发展倒逼改革”的趋势。
解决问题的办法蕴藏在问题之中。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在经济制度方面,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二,在政治制度方面,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比如加快领导体制改革、扩大党内民主、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等;第三,在文化制度方面,改革的紧迫性已经较改革初期更为严峻。从社会现实和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文化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必须加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培育和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第四,在社会制度方面,加快社会政策创新与社会建设,以大幅度改善民生,同时把“藏富于民”作为各项政策的根本立足点,消除或缓解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并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如此一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形成一幅“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下层永不绝望”的社会生存图景,避免社会出现一个“没有机会的群体”,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内耗,形成有效的社会团结,进而使得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更加强大。
总之,所有的改革矛头都指向体制和机制问题。当然,应该看到的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发展本身带来的问题,而不是社会危机的结果。因此,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表示对共产党领导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满信心。
注释:
领导干部对当前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和建议
中共中央党校 林 梅[①]
中共中央党校 林 梅[①]
[摘要]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决策者, 也是政策执行者,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对中国社会形势的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体上,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较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和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主要体现的认识比较一致,对党的指导思想如何表述还存在分歧;当前最为关注的改革首选“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迟滞排在“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问题”的首位,且改革突破点在于“加快领导体制改革”和“扩大党内民主”;改革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首选“大幅度改善民生”。
[关键词] 领导干部 社会形势 体制改革 国家认同
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决策者,也是政策执行者,他们的思想状况及对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了解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看法,中直机关党校课题组于2012年5月对在校学习培训的30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64份,其中,有效问卷35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从样本分布的情况看,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基本上可以反映领导干部对当前中国社会形势的基本看法。
一、调研情况概述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领导干部中,在有效填答者中,在性别分布上,男性235人,占68.9%;女性106人,占31.1%。在年龄分布上,超过一半以上的领导干部的年龄在40-49岁之间。其中,年龄在39岁及以下的92人,占26.0%;40-49岁的184人,占52.0%;50岁及以上的78人,占22.0%。在干部来源上,来自中直机关的领导干部共204人,占60.7%;来自地方的领导干部共132人,占39.3%。在职务分布上,司(局)级的领导干部28人,占8.0%;处级干部268人,占77.0%;科级干部52人,占14.9%。
二、基本看法与建议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认识比较一致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问题,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来说,选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303人,占85.4%;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283人,占79.7%。另有189人(53.2%)选择“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42人(40.0%)选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在所有填答者中,有301人(84.8%)选择“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有266人(74.9%)选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258人(72.7%)选择“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107人(30.1%)选择“也包括毛泽东思想”。
相对于前两个问题的认识较为一致而言,部分领导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其中,在有效填答的192人中,有87人选择“以人为本”,占45.3%;37人选择“公有制占主体”,占19.3%;26人选择“生产力高度发达”,占13.5%;24人选择“共同富裕”,占12.5%;18人选择“社会和谐”,占9.4%。上述结果表明,不同领导干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出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侧重于发展的标准,有的侧重于共同富裕的标准,有的侧重于更高的标准,即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对“党的指导思想”如何表述存在分歧
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如何表述,领导干部存在着一定的意见分歧。在有效填答的327人中,近1/3的领导干部认为,毛泽东思想不应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体来看,选择“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有129人,占39.4%;选择“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103人,占31.5%;选择“坚持以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56人,占17.1%;选择“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39人,占11.9%。这说明,领导干部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明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但同时也要看到,领导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提法的认同程度还不尽相同,可以说认同的还不占多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进一步研究和宣传。
3.对“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主要体现”认识比较一致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主要体现”问题,大部分领导干部对此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有部分领导干部认识比较模糊。其中,选择“党管干部”的有320人,占90.4%;选择“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有312人,占88.1%;另有57人(16.1%)选择“党代行国家机关的某些职能”、52人(14.7%)选择“党制定法律”,而这两种认识都是不对的。由此可以看出,领导干部在主政一方的过程中,出现的党政不分、地方党委越俎代庖制定法律规章等职能错位现象,与领导干部的认识模糊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而且“党管干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何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实现党管干部的法律化、制度化,用制度来管好人、用好人,避免出现“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则尤为值得关注。
4.政治体制改革迟滞排在“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问题”的首位
关于“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迟滞”(273人、77.1%)、“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242人、68.4%)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对滞后”(192人、54.2%)。其余依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186人、52.5%)、“动摇改革开放的道路”(133人、37.6%)、“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4人、23.7%)、“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出现偏误”(73人、20.6%)、“社会主义改革的优先顺序出现颠倒”(56人、15.8%)、“各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47人、13.3%)、“其他”(18人、5.1%)。
由此可见,相当多的领导干部认为,在可能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因素中,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将是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上述三个方面的改革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此,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加快改革而不偏废其中某一个方面,方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大局,为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通过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为更好地推动各方面的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支撑。另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认为,一旦我们动摇改革开放的道路,或是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且,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都认为,各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很小,不会影响到我国改革开放的全局,因此不足为虑。
5.认为当前改革“进展正常”的不足半数
各级领导干部“对当前改革的总体评价”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在有效填答的341人中,认为“进展正常”的有147人,占43.1%;另有103人(30.2%)认为“进展太慢”;37人(10.9%)认为“进展太快”;认为改革“略有倒退”或“没有进展”的分别有31人、23人,二者合计占15.8%。这一方面说明,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且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这是导致领导干部认识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领导干部对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同,且判断标准不一。纵观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进程,每一阶段都围绕某些核心问题展开。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明确下一阶段我国改革的重点和主要问题。
6.国企高管、演艺界人士、私营企业主成为改革获益最多的人群
关于“近年来改革获益最多的人群”问题,大部分领导干部的意见比较集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国企高管、演艺界人士和私营企业主。具体来说,问卷共列出了十类人员,由被调查者选择三项,并按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在排序第一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国企高管”(245人、69.6%)、演艺界人士(41人、11.6%)、私营企业主和公务员(二者并列第三,各30人,占8.5%)。在排序第二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私营企业主”(142人、42.0%)、演艺界人士(91人、26.9%)、国企高管(70人、20.7%)。在排序第三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演艺界人士”(133人、42.0%)、“私营企业主”(79人、24.9%)、“公务员”(35人、11.0%)。从三项选择合计的情况看,“国企高管”(89.5%)、演艺界人士(75.3%)、私营企业主(71.3%)依次排在了前三位。
应该说,注重以人为本,始终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下层人民的利益,避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和严重的社会分化、阶层对立甚至对抗,是我们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的根本要求。改革涉及到每一个层面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调整。无论改革的动机和进程如何,改革的成败与否最终要看改革成果惠及了多大范围的人群,得到了多少社会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并没有从改革中获益或获益很少,改革就难以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持久性。在改革进程中,中下层社会成员的利益尤其值得关注。一方面,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社会成员,由于对社会政策制定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较弱,因而往往是利益关系调整中容易被忽视、遗漏的社会群体,也往往是改革进程中实际利益受损程度比较大的社会阶层。另一方面,中下层社会成员又是数量较为庞大的人群,有着明显的社会影响面,没有这一部分群体的支持,改革发展就会面对严重的阻力。[①]例如拉美国家在推行自由化改革时,是以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为根本出发点的,但新自由主义旗下的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整整十年的发展中,仅仅维持了拉美经济年均2.4%的增长率。[②]即使这样的增长率,增长的成果最终还是为少数人占有,这就不能不引起人民的反对。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也是如此。苏联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结果只是少数官僚特权阶层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只为少数当权者谋利益的执政党必然被人民所抛弃。而印度人民党在2004年的大选中失利,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失去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与城市弱势群体的支持。据2003年统计,印度10.3亿人口中有4.3亿人为绝对贫困人口,占人口80%的中下层社会成员在改革中没有受益。[③]由此可见,如果一个社会中出现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与一部分改革获益群体处于严重的社会冲突与对立,那么,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堪忧。而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情绪,尤其是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如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焦虑甚至群体性愤怒、少数社会成员的“仇富”、“仇官”心理等,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7.当前最为关注的改革首选“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关键在于“加快领导体制改革”和“扩大党内民主”
关于“对当前哪一方面的改革最为关注”的问题,有161人没有回答。在有效填答的194人中,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人最多,有105人,占54.1%;其次是“收入分配改革”,有23人,占11.9%。至于“当前深化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点”问题,在有效应答的222人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加快领导体制改革”(68人、30.6%)和“扩大党内民主”(60人、27.0%)。其余依次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36人、16.2%)、“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18人、8.1%)、“处理好党政关系”(13人、5.9%)、“提升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13人、5.9%)、“强化舆论监督”(9人、2.5%)、“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作用”(1人、0.3%)。
8.改革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首选“大幅度改善民生”
关于“今后一段时期改革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问题,大多数领导干部比较认同以下四种观点,即大幅度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依法治国。具体来说,问卷共列出了九大选项,由被调查者选择三项,并按重要性排序。结果显示,在排序第一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保持社会稳定”(194人、54.8%)、“大幅度改善民生”(52人、14.7%)、“依法治国”(39人、11.0%)。在排序第二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大幅度改善民生”(88人、25.4%)、“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83人、24.0%)、“促进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53人、15.3%)。在排序第三位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大幅度改善民生”(85人、25.1%)、“促进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59人、17.5%)、“依法治国”(55人、16.3%)。从三项选择合计的情况看,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大幅度改善民生”(63.6%)、“保持社会稳定”(54.8%)和“促进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31.6%)、“依法治国”(26.6%)。
9.超过半数的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较好,多数人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超过一半的领导干部认为“非常好”、“比较好”(共186人,占52.4%),但选择“一般”、“不太好”、“很不好”的共156人,占43.9%。关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问题,有51人没有回答。在有效应答的304人中,选择“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有192人,占63.2%。另有59人选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占19.4%;46人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占15.1%,7人选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占2.3%。由此看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10.1/3的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点是“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关于“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点”问题,1/3的领导干部认为是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体来看,在有效应答的277人中,选择“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93人,占33.6%;其次是选择“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81人,占29.2%;第三是选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63人,占22.7%。此外,选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分别为26人(7.3%)、5人(1.4%)、5人(1.4%)、4人(1.1%)。
11.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反腐败工作成效不理想
腐败行为是侵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毒瘤,也是广大民众切齿痛恨的。近年来,在某些重要领域如国土、金融、建设等部门,官员腐败的大案、窝案、要案频发,涉案金额动辄上千万、上亿元;加上“三公”经费支出不透明,尽管有的地方政府发出红头文件,禁止在公务接待中使用高档酒,但是公款吃喝风仍然屡禁不止,引起群众的极大反感,导致政府公信力大大降低。不少群体性事件中大量“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卷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部分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信任度大大降低所引发的,希望借此来宣泄心中的不满、怨愤情绪。反腐败工作历来是我们党花大力气解决的重大问题,一经发现即予以坚决打击。关于“当前反腐败工作的成效”,多数干部认为不太理想。具体来说,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共77人,仅占21.7%;认为“一般”、“不太好”、“很不好”的分别为151人、70人、48人,共占75.8%;认为“说不清”的9人(2.5%)。至于“当前反腐败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多数干部认为,目前尚未形成对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和强大的反腐败网络,成为反腐败工作的掣肘。具体来说,选择“未形成对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的有223人,占62.8%;选择“未形成强大的反腐败网络”的220人,占62.0%;选择“反腐败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行动机制”的156人,占43.9%;选择“反腐败机构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机制”的142人,占40.0%;选择“其他”的47人,占13.2%。笔者认为,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从制度、体制机制上来监督、制约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与此同时,加大腐败行为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违法、不想违法、不能违法,才是惩治腐败行为的根本。
12.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较为明显,公平、正义与诚信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近些年来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滑坡现象。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为,跟过去相比,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较为明显。具体来看,在有效填答的352人中,选择“严重滑坡”、“滑坡较明显”、“一般”的分别为97人、179人、54人,分别占27.6%、50.9%、15.3%,三者合计共占93.8%。其余依次为:“滑坡不太明显”的6人、“没有滑坡”的7人、“说不清”的9人。由此可见,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出现的救人反被诬案、药家鑫案、“我爸是李刚”、小悦悦事件等,均突出反映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滑坡,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作为改革的副产品,如果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道德水平继续滑坡下去,将会大大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快文化领域的改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进一步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由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滑坡现象,又引出近年来全社会一直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超过半数的领导干部认为,当前概括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在有效填答的350人中,选择“已经成熟”、“比较成熟”的分别为36人(占10.3%)、153人(占43.7%),二者合计占54%;选择“不太成熟”、“不成熟”的分别为113人(占32.3%)、23人(占6.6%),二者合计占38.9%;选择“说不清”的25人,占7.1%。而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完整、系统的表述”,在有效填答的302人中,有130人选择“公平正义爱国诚信”,占43.0%;97人选择“自由公正诚信仁爱和谐”,占32.1%;31人选择“仁义礼智信”,占10.3%;24人选择“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占7.9%;15人选择“自由平等博爱”,占5.0%;5人选择“其他”。由此看来,公平、正义与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这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相契合和一致的。
13.超过半数的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的社会总体形势比较稳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居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首
关于“当前的社会总体形势是否稳定”的问题,在有效填答的305人中,认为“很稳定”、“比较稳定”的分别为7人、157人,二者合计共占53.8%;认为社会总体形势“一般”、“不太稳定”、“不稳定”的分别为67人、47人、21人,三者合计共占44.3%;选择“说不清”的6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大幅度改善民生,确保社会总体形势的稳定,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至于“当前社会问题是否严重”的问题,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房价过高、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恶化、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教育不公平、物价上涨过快、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贪污腐败、看病难看病贵、地区差距持续扩大。具体来看,认为下列社会问题“很严重”、“比较严重”的,选择“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有333人,占96.2%;选择“房价过高”、“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恶化”的分别有323人,占93.4%;选择“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有320人,占93.0%;选择“教育不公平”的有313人,占90.7%;选择“物价上涨过快”的有307人,占88.7%;选择“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有302人,占87.8%;选择“贪污腐败”的有301人,占87.2%;选择“看病难、看病贵”的有297人,占86.3%;选择“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有290人,占84.8%。余下依次为:“征地拆迁纠纷”(280人、83.1%)、“就业压力增大”(282人、82.2%)、“社会保障压力增大”(270人、78.9%)、“干群关系紧张”(258人、74.1%)、“社会风气不好”(245人、71.6%)、“劳资关系紧张”(218人、63.7%)、“经济发展方式落后”(202人、60.1%)、“社会治安不好”(143人、40.3%)。由此可见,围绕着贫富差距、房价和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存在的社会问题,成为领导干部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也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14.领导干部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的信心度不一,但总体而言,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满信心
关于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的信心度问题,领导干部对实现其中下列目标的信心较大:一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三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四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对上述四项指标,选择“很有信心”、“比较有信心”的领导干部比例分别为91.8%、87.8%、85.1%、76.2%。而对实现以下目标则显得信心不足:一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二是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三是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对上述四项指标,选择“信心不足”的领导干部比例分别为54.8%、37.2%、30.9%、23.9%。此外,对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两项指标,选择“没有信心”的分别有27人(7.8%)、23人(6.6%)。不过,总体而言,领导干部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还是充满信心的,选择“很有信心”、“比较有信心”的分别有51人、255人,二者合计达87.9%。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 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的信心度比较 单位:%
很有信心 | 比较有信心 | 信心不足 | 没有信心 | 说不清 | |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20.7 | 71.0 | 7.1 | 0.6 | 0.6 |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 11.7 | 53.9 | 30.9 | 2.3 | 1.1 |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 10.3 | 44.7 | 37.2 | 6.6 | 1.1 |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 7.5 | 28.8 | 54.8 | 7.8 | 1.2 |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 11.9 | 64.3 | 20.4 | 3.1 | 0.3 |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 9.2 | 63.2 | 23.9 | 2.3 | 1.4 |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 15.8 | 69.3 | 12.9 | 1.1 | 0.9 |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 25.8 | 62.0 | 10.5 | 1.1 | 0.6 |
总体来说,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 14.7 | 73.3 | 9.8 | 0.6 | 1.7 |
而对于“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问题,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充满信心。具体来说,在有效应答的351人中,选择“非常有信心”、“比较有信心”的分别有141人、177人,二者合计高达90.6%;而选择“一般”、“信心不足”、“没有信心”、“说不清”的仅26人、4人、1人、2人,占9.4%。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党派可以替代,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多数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还是比较坚定的,对共产党领导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满信心。
小 结
综上所述,从调研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较好,社会比较稳定,但在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不同看法。具体来说,领导干部的认识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如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其中包括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等。从这几个问题本身看,集中表现为制度问题,甚至已经出现对制度信心不足的问题。如部分领导干部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下列目标显得信心不足:一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二是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三是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刚刚走过30多个年头,时间较短,且处于大变革、大发展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认识存在分歧是正常的。第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不彻底,导致领导干部的认识不一致,比如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还不清楚;第三,发展本身带来的问题日益集中和凸显,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事实上,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集中爆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属于社会发展的常态,既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特征,也是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甚至惶恐不安,以为天都要塌下来了。正如英国工党理论家安东尼·克罗斯兰所说,“尽管物质水平和表面上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但是可以避免的社会贫困和身体疾病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许多人的选择和行动自由;仍然存在着大量社会对抗和阶级怨恨,这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表现,而且使社会缺少应有的安宁和满足感;收入和权力分配仍然很不公平,这方面的分配仍然与才智、美德、能力或智力等方面的分配密切相关,特别是获取高额报酬的机会,仍然很不平等。”[④]上述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比较符合中国当前的现实情况。因此,共同的呼声和意见都认为,应加快制度改革步伐。事实上,中国发展至此,已出现了“发展倒逼改革”的趋势。
解决问题的办法蕴藏在问题之中。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在经济制度方面,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二,在政治制度方面,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比如加快领导体制改革、扩大党内民主、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等;第三,在文化制度方面,改革的紧迫性已经较改革初期更为严峻。从社会现实和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文化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必须加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培育和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第四,在社会制度方面,加快社会政策创新与社会建设,以大幅度改善民生,同时把“藏富于民”作为各项政策的根本立足点,消除或缓解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并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如此一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形成一幅“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下层永不绝望”的社会生存图景,避免社会出现一个“没有机会的群体”,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内耗,形成有效的社会团结,进而使得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更加强大。
总之,所有的改革矛头都指向体制和机制问题。当然,应该看到的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发展本身带来的问题,而不是社会危机的结果。因此,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表示对共产党领导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满信心。
注释: